「後悔」為何總在失去後上門?小說裡怎麼描,生活中怎麼解

 


目錄

  1. 後悔是什麼?小說的常見橋段
  2. 心理學怎麼說:後悔的三階段模型
  3. 為什麼「後悔」總在失去後出現?
  4. 實證數據:台灣人後悔排行榜大公開
  5. 小說靈感來自真實情緒?如何用得自然?
  6. 常見問答 Q&A
  7. 結語:後悔可以寫,但不要困住我們

一、後悔是什麼?小說的常見橋段

在小說裡,主角常在失戀、錯失機會、錯過父母、錯過讀書、甚至錯過車站時後悔一輩子。
這種狗血式後悔往往透過內心獨白、停格畫面、背景音樂暴衝,讓讀者跟角色一起哭、一起淚。

但現實生活裡,後悔不一定伴隨眼淚,但卻會餘音繞樑。我們才會發現:後悔總在失去後進場,從來不會上門按門鈴


二、心理學怎麼說:後悔的三階段模型

現代心理學指出,後悔分三階段

  1. 決策事件:我們做了 A 或 B。
  2. 比較情境:後來得知 A 或 B 的結果。
  3. 導致後悔:我們判斷「原來另一條路更好」,才開始後悔

    也就是說,後悔本質是被比較刺激出來的情緒,而且往往伴隨「如果當時……」的假設語氣。

三、為什麼「後悔」總在失去後出現?

  • 缺乏即時反饋:失去後才知道損失的空洞。比如錯過一場演唱會,事後看直播才發現氣氛有多 high。
  • 選擇障礙:小說裡主角常會面臨 A(初戀白月光)或 B(現任女友/妻子)的困境,失去之一後才懂選擇的重量。
  • 認知偏差:人類天生會放大「錯過的美好」,縮小「其實很好但當時沒珍惜的部分」。

四、實證數據:台灣人後悔排行榜

根據 2023 年聯合新聞網與台灣大調查,前五大後悔事是:

  1. 沒好好追夢(45%)
  2. 當初沒好好省錢投資(38%)
  3. 沒早點開始健康運動(35%)
  4. 沒把握與家人相處時間(32%)
  5. 錯過某段愛情(30%)

    可見,後悔不只圍在感情、也圍在健康、家庭與人生選擇上。

五、小說靈感來自真實情緒?如何用得自然?

小說家如何寫後悔才不生硬?關鍵在於「讓角色渴望或失去的東西具體」。
而非只說「主角好後悔」,也就是追妻火葬場,寫他錯過陪妻子過生日、錯過一場飛往巴黎的航班、錯過愛人清醒的那一天。
這些細節,才是真實讀者心有戚戚的後悔點。


六、常見問答 Q&A

Q1:後悔一定要等失去後才會產生嗎?
A:大多如此,但若養成「回鍋反思」習慣(如日記、自省),能提早對抗後悔情緒。

Q2:怎麼擺脫失去後的後悔情緒?
A:接納+改變。接納「當初做選擇的理由」,然後把後悔轉為行動(重新聯絡、再次努力)。

Q3:後悔跟自責有什麼差?
A:後悔著眼於「如果選錯怎麼辦」,而自責則是「我怎麼那麼蠢,幹嘛不努力」。


七、結語:後悔可以寫,但不要困住我們

後悔自古以來都是小說的好素材,因為它是人性最真實的刺。
但現實中,後悔不該是終點,而是提醒我們缺失、不足與未來
下次,如果後悔敲門,不妨把它請進來坐一下,然後轉作改變的火花。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