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穿越!古代怎麼上廁所?廁所從茅坑到抽水馬桶的奇幻演變史

 


如果你也曾幻想過回到古代當個風流才子或絕世俠女,那這篇「穿越者生存指南」你絕對要看!今天要帶你深入一個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課題——如何在那個沒有衛生紙、沒有馬桶的時代「輕鬆一下」。

穿越者的終極考驗:古代如廁求生術

想像一下,你帶著一身現代裝備,興高采烈地穿越到某個朝代。你可以在市集大啖美食、在酒樓吟詩作對,但當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強烈便意襲來時,你的臉色瞬間慘白。別慌!跟著這篇攻略,讓你從容應對,就算回到古代也能活得有尊嚴!

目錄

  • 穿越者面面觀:古代如廁的心理建設
  • 沒有衛生紙,古人怎麼辦?
  • 從茅坑到馬桶:一場長達千年的進化史
  • 台灣的「便所」進化論:從日治到現代
  • 常見問答:讓你的穿越之路更順暢
  • 娛樂分析:看小說學知識

穿越者面面觀:古代如廁的心理建設

在現代,上廁所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對穿越者來說,這可是關乎性命、健康與社會地位的終極考驗。你需要放下對衛生紙沖水馬桶的執念,並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將面對的,可能是糞坑廁籌,甚至需要與成為「鄰居」。

首先,你需要經驗累積。

別以為蹲個茅坑很簡單,從如何尋找安全排便地點,到如何有效率地清潔,每一個環節都充滿學問。這篇文章將提供你足夠的專業性知識,讓你即使是新手也能像權威一樣,從容應對。

辦公好心情!KOUJI🐈 實拍現貨|皮革滑鼠墊 

沒有衛生紙,古人怎麼辦?

這可能是所有穿越者最擔心的問題。當你急到不行,卻發現身上沒有一張紙,怎麼辦?別擔心,古人自有妙招!

  • 羅馬人的共用海綿:友誼的考驗
    根據考古發現,古羅馬的公共廁所設有一根海綿棒,浸泡在鹽水裡供大家共用
    雖然鹽水有消毒作用,但想像一下,你用大家都用過的海綿...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古羅馬,社交能力可能比衛生更重要。
  • 史上最痛發明:廁籌與石頭
    紙張還沒普及的中國古代,「廁籌」是主流的清潔工具。這是一種光滑的木片竹片,長約20公分。
    據說使用方法就像用冰淇淋勺一樣,聽起來很文雅,但實際體驗可能讓你懷疑人生。
    還有更原始的選擇,像是樹葉瓦片,甚至是大小適中的土塊,根據統計,這些非紙質清潔方式,在當時貧困地區的普及率高達80%以上,但同時也伴隨著細菌感染的風險。
  • 富貴人家的絲綢與...?
    你有沒有想過,在富貴人家,他們會用什麼?答案是絲綢!根據**清朝乾隆皇帝的如廁儀式極其講究,他用過後昂貴蠶絲帕**,甚至被太監洗淨後縫成窗簾,絲毫不浪費。而紙張元朝才開始被廣泛用於如廁,但當時的紙質粗糙,價格也高,並非人人用得起。

從茅坑到馬桶:一場長達千年的進化史

廁所的演變,不僅是衛生的進步,更是文明的體現。

  • 「占著茅坑不拉屎」:茅坑的危險傳說
    這句俗語來源於古代最原始廁所形式——茅坑。這只是一個用茅草簡單遮蔽的土坑。晉景公就曾因如廁時不慎掉入糞坑淹死,成為歷史上最離奇的帝王之死。這段悲慘的歷史告訴我們,古代如廁是一件高風險的行為
  • 進階版「圂廁」:人畜共利新模式
    漢代出現了「圂廁」這種結合廁所豬圈的設計,人的排泄物可以直接作為豬的食物或肥料,既節省空間又具經濟效益。這種模式至今在部分偏遠地區仍然可見,是古代智慧的體現。
  • 皇帝的「官房」:如廁也要SOP
    紫禁城裡沒有固定廁所,皇帝和妃嬪們都使用專屬的**「官房」文史工作者劉燦榮曾介紹乾隆皇帝的如廁九大步驟**,包括「開龍袍」、「脫龍褲」等,全程由太監伺候,極盡奢華。這也印證了權力衛生的關係。
  • 世界最古老沖水馬桶
    你以為沖水馬桶是近代的發明嗎?考古學家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發現了距今約2400年的沖水式馬桶。這座馬桶結構先進,被認為是戰國時期奢侈品,供帝王高官使用。這項發現足以證明,在某些方面,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想像的更早進入衛生時代。

台灣的「便所」進化論:從日治到現代

台灣的廁所文化深受歷史影響。日治時期,日語詞彙**「便所」被引進,並推動家戶安裝個人便所**。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華語用詞如**「馬桶」「廁所」「洗手間」才逐漸普及。時至今日,我們能在維基百科上看到這些詞彙的演變**,也體現了台灣文化的多元性。

辦公好心情!KOUJI🐈 實拍現貨|皮革滑鼠墊

常見問答:讓你的穿越之路更順暢

Q1:古代的廁所有分男女嗎? 

A:早期大多數是男女共用,直到漢代考古發現的陶廁才有隔間,但仍未普及。

Q2:古代人如何處理排泄物? 

A:大多用於農作物肥料,因此有**「傾腳工」這樣的職業**。

Q3:除了廁籌,還有什麼替代品? 

A:如上所述,富貴人家絲綢窮苦人家則用樹葉石頭,甚至是秸稈,但這些都可能造成皮膚傷害。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