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救命了?小說裡「考公=上岸」,現實考上公家到底有沒有這麼神?

 

目錄

  1. 小說中的「考公上岸」到底指什麼?
  2. 現實中的「考公熱」:競爭有多慘烈?
  3. 為啥婆婆聽見兒子「考公」就得意?
  4. 公務員高穩定的代價:真的金飯碗嗎?
  5. 常見問答 Q&A
  6. 結語:小說設定爽快,現實更複雜

一、小說中的「考公上岸」到底指什麼?

在古代或都市小說中,「考公」常被塑造成一條通往安定、尊貴人生的捷徑
— 女主父母一聽兒子「公務員上岸」,就像股市爆漲,立刻從陰霾抱抱雲端。
— 婆婆更是把「兒子考公」等同於給全家買了一輩子的保險單。

這樣的描寫其實在小說中極具戲劇張力,也反映了中國社會對所謂「鐵飯碗」職業的高度神話化。


二、現實中的「考公熱」:競爭有多慘烈?

根據2025年度中國國家公務員考試數據,報考人數高達 341.6 萬人,卻只有約 3.97 萬個名額,錄取比例達到約 86:1
地方考更狠,23省省考共有 16.6 萬個職位,但超過 530 萬人報名,競爭比逼近 32:1

同時間,研究生考試熱潮放緩,2024 年報考碩士人數為 438 萬,為近三年首次下滑,代表考研不再是年輕人唯一「上岸方式」


三、為啥婆婆聽見兒子「考公」就得意?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兒子考公」不只是薪資穩定,更代表社會地位、關係網絡、政治資源都「有靠山」:

  • 能拿到國家福利、退休金和住房補貼
  • 在某些地方還有實質的權力與利益空間
  • 就算薪資不高,也被視作「穩定的貧窮」,不像民企被裁或拖薪那麼恐怖

小說裡婆婆的驕傲和炫耀,其實是源自對「婚姻與家庭穩定」的務實考量。


四、公務員高穩定的代價:真的金飯碗嗎?

雖然「鐵飯碗」很香,但現實也有隱憂:

  • 部分地方政府因財政壓力出現拖欠工資或減薪現象,福利開始縮水
  • 公務人員系統被指裙帶關係明顯,筆試好成績也會被關係頂掉
  • 工作節奏慢、挑戰低、晉升空間有限,有些人戲稱是「穩定但貧乏」的職業生活

這些在小說裡通常以溫馨穩定作描寫,但現實中可能讓人既安心又焦慮。


五、常見問答 Q&A

Q1:考研和考公哪個更值得?
A1:考研提升學歷、延後就業,但不一定有出路;考公雖入行難,但一旦「上岸」,社會穩定性與福利吸引力更強。

Q2:小說裡「公考上岸」是不是都偏誇張?
A2:多屬套路化寫法,忽略了競爭激烈性與制度的複雜性。真實上岸得比例非常低,絕非必然。

Q3:普通家庭真的能靠兒子考公改變命運嗎?
A3:有可能,但不保證。考公後仍須面臨編制差異、地方差異、制度限制、生活壓力等多重考驗。


六、結語

小說喜歡把「考公=幸福人生起點」的橋段演得滿滿的金光閃閃,但現實卻更加斑駁。
公務體制確實提供某種追求安定的上岸出口,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也不代表從此就能安靜幸福。

從小說中看到「上岸」的浪漫,從現實裡則學會:理解它背後的制度壓力與競爭背後的低語,或許才是更成熟的智慧。


📚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