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錯毀終生?揭密中國與台灣選填志願制度差異大解析!

 


當我們在看校園小說時,常會被某個經典情節震撼——男女主角高考後的志願被家長偷改,從此命運錯軌,展開一場雞飛狗跳的戀愛冒險。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情節究竟是狗血還是真實?今天就讓我們從中國與台灣的志願填報制度切入,來場制度 vs. 情節的深度拆解。


目錄

  1. 志願填報制度差異總覽
  2. 中國志願填報制度解析
  3. 台灣志願填報制度解析
  4. 為什麼小說這麼愛寫志願被改?
  5. 常見問答:志願填報那些事
  6. 小結:小說靈感源自制度漏洞?

一、志願填報制度差異總覽

中國台灣,大學入學方式與志願填報制度差異極大:

項目中國台灣
志願填報方式多數省份採用集中填報、網上進行個人獨立填報,具備落點分析輔助
誰掌控帳號?通常學校統一發放,家長有時也會知情由考生本人掌控,學校與家長較難干預
落點預測工具資源分佈不均,需付費顧問規劃由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免費提供
志願數量志願數量少,風險高可填數十甚至上百志願,風險相對低

二、中國志願填報制度解析

在中國,高考成績公布後,考生需上省教育考試院平台填志願表。

雖說原則上應由學生自行填寫,但實際上,帳號與密碼由學校發放,許多家長也有介入權。根據《新華網》2023年報導,有逾五成家長曾參與孩子的志願選填,其中不乏有「代填」、「強改」等情形。

另外,中國部分地區採「專業志願優先」,這意味著只要填錯順序,可能會導致高分滑檔,考不上任何學校。

因此,"志願被偷改"在中國是真有機率發生的事,小說裡的設定並非空穴來風。

【開學必備好物】

日本無印MUJI良品文具橡皮擦不留痕跡黑色白色學生考試專用



三、台灣志願填報制度解析

相比之下,台灣考生擁有更多填報主導權。

大多數考生會在學測或指考後,使用「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的模擬落點分析系統輔助選填志願,並於個人電腦或手機上操作填報,密碼為本人專屬,非學校統一分配。

再加上台灣志願數量多(如繁星推薦最多150個),即使填錯志願也不至於落榜,整體風險大幅降低

所以,在台灣要「偷改志願」幾乎不可能,除非考生完全放棄操作權限給他人。


四、為什麼小說這麼愛寫「志願被改」?

這類情節的戲劇張力十足,原因有三:

  1. 劇情轉折利器:讓主角落榜、流放冷門地區,營造「逆境成長」。
  2. 家庭控制反映:真實映射部分亞洲家庭強烈的控制慾。
  3. 製造命運反差:男女主角原本相遇無望,因為志願錯誤開啟新人生。

特別是在中國背景小說中,這種情節符合社會語境,也讓人看得「又氣又愛」。


五、常見問答:志願填報那些事

Q1:在中國真的有人志願被改嗎?

有。根據中國教育報報導,每年約有數百起學生投訴家長或老師干預志願填報的案例。

Q2:台灣家長能夠偷改志願嗎?

幾乎不可能。台灣志願系統具個人密碼與身分驗證機制,非學生本人無法登入。

Q3:為何不設一道「防偷改機制」?

其實中國已逐步加強防範,包括簡訊驗證、志願填報提醒等,但在家長權力介入下仍有漏洞。

【開學必備好物】

日本無印MUJI良品文具橡皮擦不留痕跡黑色白色學生考試專用


六、小結:小說靈感源自制度漏洞?

所以說,「志願被偷改」這件事,並非完全杜撰。 在中國制度下,它有可能發生,且一改就改變了主角一生的命運; 而在台灣,由於制度設計更加重視學生自主權利,這種情節只能當狗血幻想。

但話說回來,也正因為制度與現實的鴻溝,才讓小說更有戲劇性。 我們不妨一邊吐槽一邊享受故事,再偷偷慶幸——還好我們自己填的志願沒被改掉!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