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到!接不接?】小說中的「聖旨」到底多威?歷史上真的不可違抗嗎?

 「聖旨到——!」一句話,小說氣氛瞬間緊張。

無論你正在吃飯、談情,還是逃婚,一聽到這三個字,所有人都要跪下:「臣/民接旨!」就算是高門貴族,遇到這張紙也得乖乖服從。那麼,問題來了:

聖旨真的那麼威風?一紙命令就能定人生死、拆散情侶、決定命運?

今天就讓我們從網路小說的爽文套路出發,來一場歷史與娛樂的雙重分析,看看到底這東西是「帝王法寶」還是「紙上談兵」。


一、什麼是「聖旨」?它跟皇帝說話有什麼不一樣?

在小說裡,聖旨通常是這樣出現的: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赦某人死罪,準其婚事……」
  • 「將某某充入冷宮……」

總之,不管你是不是願意,一旦聖旨一下,命運就此轉彎

現實中的定義:

聖旨,又叫「皇帝詔書」,是古代帝王用來發佈命令的正式文件,通常以黃紙黑字書寫,蓋有玉璽,有些還會用上龍紋金邊,非常奢華,堪比皇家版文書大賞。

在唐宋以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變成了開場白,就像現在的新聞主播開頭那句「各位觀眾晚上好」,一聽就知道,這是認真的、不能亂講。


二、第一道聖旨是誰寫的?皇帝自己動筆嗎?

你以為皇帝會提筆寫「朕准了」嗎?太天真!

其實從漢朝開始,聖旨大多由「中書省」或「內閣」等專業文官撰寫,皇帝只需要審閱、批准,然後蓋上御印即可,**相當於「老闆簽名」**的概念。

那第一道聖旨呢?

根據史書,《尚書》中所載的禹貢篇被認為是最早的詔令之一。不過,真正在「聖旨」形式出現的,是秦朝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中央集權加強,皇帝詔令才變成一種固定制度。

這之後,歷代王朝陸續完善,從草詔(初稿)到御前宣旨,逐步變得流程化,甚至還出現了專職「起草詔書」的翰林院學士,文采飛揚的才子們從此變身古代最忙「發言人」。


三、「聖旨不可違」真的那麼絕對?

小說裡說得很神:「抗旨不尊,殺無赦!」

但實際上呢?其實……也不是不能違抗啦,只是你得看違抗的是誰

有趣的真相來了:

  • 如果你是一般百姓,那不好意思,跪著接旨就對了;
  • 如果你是權臣、王爺,那可以打個「拖延戰」;
  • 如果你是皇后、太后,甚至能直接「壓回去重寫」。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他一開始就是「抗旨起兵」的經典案例。他說自己是為了「清君側」,但其實就是想當皇帝。後來還真的成功了。

所以,聖旨雖威,但也不是鐵板一塊。看執行者的膽量,也看背後的權力支撐。


四、皇帝自己能反悔嗎?

這一點最有趣!小說中常見的情節是:

「皇上三日前才下了婚旨,怎麼今日就要改嫁對象?」

「朕說了算!」

歷史上確實有皇帝「反悔」的案例。

比如:唐玄宗愛楊貴妃,甚至要廢太子另立楊氏之子,就被群臣聯合反對。雖然他也曾口頭「下旨」,但在政治壓力下最後還是作罷。

所以,聖旨可以被推翻,但推翻的代價也很高,尤其當群臣都拿「祖宗家法」壓你時,皇帝也會忌諱三分。


五、小說裡的聖旨太誇張?歷史上也有腦洞時刻!

【趣聞一】宋仁宗的「搞笑聖旨」

宋仁宗曾因喝醉,下了一道封官聖旨,醒來後自己都後悔,但已經蓋章,只能硬著頭皮執行。這也被後人當作「聖旨不能亂寫」的經典教訓。

【趣聞二】乾隆的假聖旨案

清朝乾隆年間,有人私刻玉璽偽造聖旨,被查出來後全家抄斬。這件事成為「私造聖旨罪」的標準教材。


六、現實與小說的最大差異?

小說中聖旨就是主線推進器,用來解決糾結、搞事業、搞婚姻——

  • 想讓反派翻身?下一道「封侯拜將」的聖旨;
  • 想讓情敵下線?一道「賜死」立馬送走;
  • 想讓女主進宮?來一紙「選秀女詔」即可搞定!

但歷史中的聖旨制度有嚴格格式、審核、流程控制,還需六部審核、門下省覆核,能直接「改命」的聖旨其實不多。


七、延伸補充:不同種類的「聖旨」大盤點!

類型說明
詔書大範圍公告,如赦免、任命大官
敕令針對特定人事的個別命令
誥命封賞、冊封用,多給女性
制書帝王發佈的制度性文件
諭旨皇帝對部屬的批示指令

結語:接不接旨,其實是權力的遊戲

小說中的聖旨是情節的快進鍵、轉折點,讓角色命運一秒翻盤;但在歷史中,它是一份經過制度審核的權力象徵,背後站著的是整個王朝的運作系統。

所以啊,接不接旨,不只看忠誠,還要看你撐不撐得起這紙「命運書」

而我們這些小說讀者,就繼續拿著瓜子,看誰又要被「賜婚」、誰又要被「問罪」吧~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