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總文的叉燒兒子,如何養成?


你有沒有發現,在看網路都市言情小說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個角色讓人又氣又笑——那個讓女主心碎、讓霸總悔恨、讓讀者狂刷彈幕的角色:霸總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叉燒兒子」。

「叉燒」是廣東話裡一個頗有分量的罵法,來自「寧願生塊叉燒,也不要生你」這句經典媽媽台詞。這句話帶有濃濃的家庭情緒濫觴,一出口基本就是兒子在家族名譽上社會性死亡的前兆。

那麼,問題來了——霸總的兒子真的這麼叉燒嗎?叉燒錯了嗎?還是說,我們只是借這個角色,把對「虎爸狗血劇情」的集體憤怒一股腦投射上去呢?本文將從這個網路現象切入,聊聊小說人物設定與真實情感之間那些虛虛實實的邊界。


一、叉燒兒子是誰?——一段名詞的網路進化史

在正式分析之前,我們先來搞清楚這位叉燒兒子到底是什麼角色。他通常出現在以下劇情組合包中:

  • 與霸總當年因誤會分手/被迫離婚;女主帶球跑
  • 女主獨自撫養孩子,男主另娶新歡;
  • 多年後孩子被霸總帶回身邊,卻被後媽洗腦;
  • 當孩子再遇生母時,竟說出經典台詞:「我媽早就死了!」

於是,讀者一看:「喔,這就是叉燒兒子。」彈幕齊刷刷:「這種兒子不如叉燒。」「這孩子再帥也白搭,情商負的。」「請問是誰教育出來的?」

從此,「叉燒」這個詞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不再只是對孩子的咒罵,而是一種對虛構角色失格的情緒宣洩:你不懂感恩、不懂尊重、不知道親情的重量,那你就是塊叉燒吧。


二、小說設定真這麼離譜嗎?還是我們在借題發揮?

我們冷靜一點,把情緒放一邊,來看看這些情節設定到底合不合理。從敘事邏輯來說,叉燒兒子的設定往往是為了推動劇情衝突,讓女主在忍辱負重中爆發,讓霸總後悔不已、痛哭流涕,再來個全員救贖或報復,更或者遠離腦殘霸總、叉燒兒子,大女主獨美的高光時刻。

我們冷靜來看這個設定: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被帶離生母多年,然後一臉嫌棄地看著女主,說出最狠的話。這在現實中可能嗎?

說實話——有難度。

除非這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高強度洗腦環境中,不然人對親情是會有本能的依戀與好奇心的。更何況現代資訊發達、家庭關係多元,孩子對於家庭結構的辨識與適應能力遠超過小說想像。

小說裡這些設定看似狗血,其實跟現實脫節已久,頂多只能說是「為了情緒而服務的劇情」,不是真的反映家庭教育的可能樣貌。


三、叉燒兒子的誕生,是誰的錯?

一個孩子會變成叉燒,不是因為他本身壞,而是因為——

  • 爸爸失職:霸總常年忙於集團事業,沒管小孩三觀怎麼建
  • 後媽洗腦:每天帶孩子玩,順便灌輸「你媽拋棄你」的思想
  • 劇本需要:孩子當工具人,替作者製造眼淚與衝突。

說到底,這孩子就像個夾心餅乾,被放在大人情感的壓力鍋裡煮熟。是誰給他灌輸價值觀?是誰把對錯簡化成「誰買玩具誰是好人」?答案不用說。

而這一切,從小說創作上來看,其實是一種敘事捷徑:與其慢慢描寫複雜親情,不如讓小孩先捅一刀,觀眾自然站女主這邊,情感立場瞬間穩了。

說白了,叉燒兒子不是獨立角色,他是整部戲的情感加速器。他通常不是壞,而是不懂——不懂背後發生了什麼,不懂父母的愛恨情仇,更不懂什麼叫「站錯隊」。

而當他站在了女主的對立面,甚至口出惡言時,觀眾的怒火就全點燃了,彷彿這不是小說,是在看一個血親背叛你、踐踏你情感的現場。

這種設計,真的很「爽文」。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一件事:這其實投射出許多人對親情不被理解、犧牲不被看見的深層情緒。叉燒兒子,是某種無力的化身——當女主默默帶娃、含辛茹苦,卻還被孩子責怪唾棄,怎能不叫人心疼到爆炸?


四、從現實出發:孩子真的會變成叉燒嗎?

如果我們回到現實,問一句:「如果真有這樣的家庭與情節,小孩真的會這麼說嗎?」

答案是:不一定。

很多時候,孩子的價值觀是可以被教育與修正的。除非從小在極端偏見的環境中長大(例如長期被灌輸「你媽不要你了」「你媽拋棄你」這類話),否則孩子並不會無緣無故恨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或者從小帶你的成長母親,甚至排斥與之相處。

現代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情緒理解與家庭結構多樣性,單親、重組家庭、甚至領養家庭的孩子,只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開放溝通,都不會出現小說那種極端劇情。

所以說,叉燒兒子的誕生,與其說是教育失敗,不如說是作者需要一個反轉大招:一刀插進女主的心,再讓女主用命救人,重拳出擊,扳回一城。


五、炸雞阿姨與嚴母角色

這時候,就要來聊你一定看過的另一個套路:那位「繼母」或「小三轉正阿姨」,總會帶孩子去遊樂園、瘋狂買玩具、速食吃到飽,然後不忘來一句:「你媽媽太嚴了,小孩子就該開心過日子。」

結果孩子回到家,臉一板:「媽,你能不能不要老管我吃什麼?」

這是不是很熟悉?

小說裡這種「糖衣炸雞大法」簡直像速成養成遊戲:讓繼母(或新歡)靠物質刺激快速打入孩子內心,而親媽則被塑造成刻板的「限制型父母」,管吃管喝還不給玩,於是失寵、失分、失威信。

但我們要說:這種設定其實完全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長期陪伴與關心,才是親子連結的核心

現實中,孩子會為一台玩具開心一時,但真正讓他們記住一個人的是:誰會在他感冒時守著不睡?誰會在他犯錯時願意解釋而不是責備?誰陪他做作業、接送他上下課、看他發燒、包他校服?這些才是最「難被取代的記憶」。

小說當然不會寫這些「日常瑣碎」,因為不夠戲劇、不夠轉折,但我們讀者要有自覺——別把戲劇當教育指南。

孩子不是天生愛吃炸雞的生物,好嗎?


叉燒兒子的誕生,是狗血還是警示?

小說是虛構,但它反映的,是我們對某些情感議題的真實焦慮:缺席的父親、不被承認的母愛、孩子在大人之間被迫選邊站的無奈。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罵叉燒,這很療癒,也很娛樂。

但看多了,也值得問問自己:這種劇情反覆出現,會不會也讓我們對「當父母」這件事產生誤解?讓孩子變成情緒籌碼,而非獨立思考的人?

小說是虛構,但它反映的是現實情緒。我們笑著看,也要懂得辨別:好父母不是用玩具就可以當好父母的,好小孩也不該因誤導而被打入叉燒地獄。

所以,當你下次又在小說裡遇到叉燒兒子,不妨一邊搖頭罵人設狗血,一邊想想:要是這是現實,我們真的會選擇讓孩子當情緒的夾心餅乾嗎?

此為娛樂分析,歡迎看小說學知識,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